当代不好好拒绝的一万种话术

🤭

为什么 say no 总是比 say yes 困难?

当自我表达的时候,“拒绝”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展示个性的标签,贴在各种表示抗拒的词汇前面,拒绝香菜、拒绝人设、拒绝碳酸饮料、拒绝万物……不论多小的事,都可以拿来单方面拒绝一下。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而一旦放到一些现实人际关系里,“拒绝”这个词立刻就变得麻烦、不那么自由了,比如:

公共场合遇到搞活动推销的人跟着你半天加微信,不婉拒都不好说甩不甩得掉;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对方一边问“你介意我吸烟吗”,一边手里已经准备掏出火点烟了;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有人“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”的时候,“那要不你就别说了”憋在心里说不出口;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甚至于在公开场合搞轰动一时的告白示爱场景,旁观的人看上去挺浪漫,对当事人来说其实可以称得上是一场“挟持表演”,那么多双眼睛期待看向你等你回答,没有多少人是这种抗压能力 say no。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为什么「拒绝」

成了当代生活难题

 

我们本能地认为拒绝可能意味着失去机会或者失去朋友:古人李密为了拒绝给皇上做官,弯弯绕绕写出了《陈情表》,搬出孝道乃至神灵,因为在如果他直接挥手写两个大字“不去”的话,代价可能是掉脑袋。到了今天,虽然没有不工作并不会死,大家依然少不了要存上一笔“fxxk you money”,才有拒绝上班的底气。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然而不拒绝也是隐含着情绪成本的,违背意愿把事情大包大揽下来之后可能也达不到对方的期待,反而委屈了自己。

我们的文化自古就强调“情理”,从小就把“懂事”跟“听话无条件答应”划等号,所以很多时候觉得“拒绝等于不给人面子”,从根本上觉得没有合适的理由就不应该拒绝,何况在集体主义面前个人的需求并不重要,很多时候“我不想”是不足以作为拒绝理由的。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好的员工“任劳任怨”,好女人“温婉贤淑”,酒桌上“喝的多就是给面子不合就是不给面子”,特别是那些打着“为你好”旗号的要求,更让人不好意思拒绝。好在大多数人已经开始意识到有求必应的“讨好型人格”不是啥好事,过于圆滑世故和“我是为你好”的说教反而会显得“油腻”,而不好惹的张雨琦“你说什么我没听清”或者刘星的“这么着吧您就当我被猫叼走了吧”的硬核式拒绝更让人想要学习。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如果“识相”“懂事”这样的说法真的成立,也应该是针对被拒绝的一方,接收到拒绝的信号就应该 let it go,不要进一步再给人压力。

但即使是下定决心要拒绝,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顾及对方的颜面,否则很容易遭遇“情商不太高”的批评,如果拒绝让别人感觉不好,就是“不懂事”。哪怕是像喜剧里 Sheldon 这样的直接拒绝带入现实,也会被弹幕日常喷“不在乎朋友”“有点想打他”。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正因为这些顾虑,才让拒绝演变成了日常人际中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一种沟通内容。

关于拒绝的困扰

1.  职场不好好拒绝的一万种说法

职场关系介于陌生和熟悉之间,公事公办拒绝得明确同时还得格外的“圆滑”,比较典型的是“非暴力不合作”的方式,比如: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职场 ghosting:找不到人、发个方案过去半天没回应,或者是缓兵之计“这个我们还得再沟通一下”;“回家等消息吧”,然后就没下文了。

先应承下来,事后再找理由推脱:“我觉得还不错,我们再内部讨论一下”“想法很好,就是实现起来有点难度”“已经报备了,正在走流程”.....

这些给个甜枣再打一巴掌的说法,其实大家都知道,在职场中只能以后半段信息为准。

 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还有一些看上去就很官方的说法:

谈合作的时候:最近在忙xxx,有机会再合作哈(其实是想说,回见了您内);

出了问题找负责人的时候:这事我做不了主,我得向上面汇报一下;这个不归我们管......

这些没有任何的情感指向的拒绝措辞,其实会莫名让人感觉到冒犯,就像是淘宝客服的自动回复,无比热情,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。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2.  亲密关系里的拒绝=搞暧昧?

亲密关系的拒绝挺常见的,比如发发好人卡啊、“虽然但是、咱俩不合适啊”的婉拒,还有一些让人困惑的拒绝体现在分手上,比如一言不合玩消失,或者过于委婉讲不清楚想分分不干净,一直回避或者绕来绕去逼对方先提。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可是在感情里,有一种莫名其妙的“征服欲”可能会让拒绝失效,比如说所谓的 hard to get 的戏码,拒绝好像成了越挫越勇的一种象征,被拒绝只是说明“还有努力空间”。

 Credits to: Rozenn Le Gall

特别是在性方面,拒绝往往被一些人误读为调情和搞暧昧,除了 porn,也有小说里“欲拒还迎”“欲迎还拒”这样别扭的词汇传递 mixed message 误导人。这就是为什么现如今“no means no”的性同意原则会被再三强调,不管平日里那些过于委婉的拒绝有多含混不清,在这件事情上,只要有一丝拒绝的意味,就不应该被勉强。

3.  线上拒绝困境

在社交软件上拒绝比起当面拒绝的成本要低不少,我们也有了更多样的拒绝表态方式,比如:拉黑/屏蔽不感兴趣的人和事;把不想搭理的对话框调成静音;开启“潜水生人勿扰模式”的在线装死;一直不回复的冷处理,等等。不过,一些难以拒绝的语境可能来自于公众下的压力——在群里众目睽睽之下被 @ 的请求,总要比私聊的时候更难拒绝。

 Credits to: Rozenn Le Gall

在聊天的时候,人们还创造了一些看上去不像但潜台词是拒绝的说法:“在忙不太方便改天聊”“不聊啦我要去睡觉/洗澡啦”=别烦我了我要去干别的了;聚会的时候有人用“天气不太好吧”来试图让别人 get 自己不想出门的意愿;最不济,丢一堆表情包来搪塞也可以…...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说了那么多“拒绝困境”,最后的原则其实也很简单,当你遇上这些林林总总的说法,实在不知道该咋分辨,就只能按照这个极端点的解读方式来理解了:

 Credits to: Joan Cornellà

 

成年人的世界里,没有明确答应的事情,就是变相拒绝。

撰文 / Lara

编辑 / Svet

/文章来自:公众号Nowness